案例1:2003年2月19日下午,某高校学生胡某向该校保卫处报称:刚存入信用卡的现金被人盗取2890元。经向银行查询,银行告知:此笔存款已经于2月15日存款开户的当天,即被人分20次消费完毕,仅剩10元。胡某回忆道,2月15日开学第一天到校后,下午3点多去校内某银行网点存入学费3000元,后在柜员机上取款100元,回到宿舍后便将卡锁在抽屉内,应该没有人知道该过程。但银行称:能取用这笔钱必须要有信用卡和密码,二者缺一不可。该校治安科开始对胡某的同室同学展开调查,都因没有作案时间而先后被排除嫌疑。案情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。次日开始,治安科又通过公安机关在银行、联通移动公司等部门搜寻线索,一个叫姜某某的犯罪嫌疑人浮出了水面,最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锁定目标。4月9号上午,居住在该校学生公寓姜某某(某学院01级自考生)终于被公安机关抓获。经审查,姜某某很快交代了其犯罪经过:2月15日下午,在银行交手机话费时,看见胡某正在办理开户手续,营业员将信用卡给胡,并让其输入密码,胡随手将信用卡放在柜台上,将密码连输2次。站一旁的姜某某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把这些都默记在脑子里。当晚,姜用手机通过银行的转账服务,分20次将胡某的2900元存款转移了2890元。4月9日,姜某某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。案例2:2008年12月16日,某校小林同学的父亲在揭阳的家中接到手机短信,称小林的钱包被盗。短信将事情描述得特别紧急,让家人迅速将1500元汇到农行帐户6228481120338507911,户名王艳。家人接到这个短信后心急如焚,但是却打不通小林的电话,与小林无法联系上。小林的母亲随后就急忙到农行去汇钱,路上遇熟人谈起这事,发觉不妥,没有立即将钱汇出。直到中午11点多钟,家人终于与小林联系上了,才不致损失金钱。但奇怪的是,小林称在接到家人电话之前,手机也是一直开着的,不知为何家人在当时打不通他的电话。 安全提示:本案例提醒我们,除自己增强防范意识外,还要和家人做好联系沟通,共同防范不法分子的阴谋。例如,把类似案例告诉远离自己的家人,让家人提高警惕;在入学以后,就将自己辅导员老师、班主任老师以及要好同学的联系方式告知家人,遇突发事件家长又找不到本人时,可以及时和这些关系密切的老师和同学取得联系,掌握情况,既不致耽误事情的处理,更不致上当受骗。案例3:一位毕业生一心想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工作。经多方寻找门路,终于托关系找到一个“能量”很大的“电脑公司经理”。该经理表示一定帮忙、使该生留城就业,但提出要5000元现金作为活动费和“好处费”。该生未加思索就如数付出了。随着一次又一次招聘会的结束,许多同学的工作协议已经签订,而他的工作仍然杳无音信,心理不免开始担忧,于是找“经理”了解情况。“经理”说上次的好处费不够,还要追加5000元。于是该毕业又火急火燎地到处筹钱。班长知道了此事,立即向学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和保卫部门报告了情况。经查,“电脑公司经理”原来是个刑满释放人员,所谓帮助找工作,纯属诈骗伎俩。 安全提示:在求职择业中,注意尽可能通过正规途径组织的“人才招聘会”、“双向选择会”、“人才交流市场”等以及由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选择自己满意的职业;对有疑问的聘用岗位或单位应及时加强了解;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,应当及时据情分别向学校学生管理部门、保卫部门或地方公安机关反映,并注意保存所有的证据,以便在发生问题时提供有关线索协助调查;纠正择业中的心理偏差和克服心理障碍;适应形势发展,树立正确的就业观。 防骗网 www.315rex.com
本站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,我们将立即更正。
发表自: 互联网